青島濱海學院的教師翟藝,入職時是“白板”——沒有教育教學經歷,也沒有對教師職業的親驗性認知。但是,三年后,她一舉獲得國家教學大賽獎項,榮獲省五一勞動獎章,成為教學骨干。她認為,學校的“全鏈條培養”是促進新教師快速成長的“靈丹妙藥”。
高標準初訓:合力打造新教師首堂“完課”
新教師初入學校的首次培訓為期約兩周。培訓針對新教師特點,牽住“授課”這一新教師成長路徑的“牛鼻子”,以高標準策劃、全程親歷為特點,讓新教師“無死角”親歷職業生涯第一課,促進其高效“入門”。
所謂“完課”,系一堂課從構思設計到上課結束的全程全環節,包括備課(備教材、備學生、備教法、備自我)、候課(課前駕馭能力)、上課(課堂常規環節、節奏、突發情況駕馭能力)及教學課下延伸等環節。力求讓新教師通過一節課經歷課堂教學的“萬水千山”。所謂“高標準”,就是周密策劃,在課程主要環節設置常態化難點“卡位”,讓新教師在明確標準與知難破難中經歷全程。
初訓的具體做法,一是量身定制,即學校根據新教師的專業領域、崗位指向、師范與非師范背景等因素,為其個性化定制崗前培訓方案。高標準“完課”是方案的重頭戲。新教師接受崗前初訓時,要根據要求著手準備常規教案,做到環節完備、標準明確。二是優化指導,即為新教師配備優秀指導教師,按照高標準要求,在教案主要環節增設常規難點,增加新教師單位課時的體驗密度;并安排試講,強化實踐中的指導。三是接受師德教育、拓展訓練等培訓,與突出核心能力的“完課”培訓相得益彰。這些環節完成后,新教師將按要求“全真”授課,完成崗前初訓。
高精準綜訓:有的放矢促助“成長型熟練”
經歷“完課”這一嚴格的系列教學常規后,鞏固規范、走向熟練、形成技能就成為新教師成長的首要任務。青島濱海學院有的放矢,摸索出一套高精準新教師崗上培訓體系,包括學期內培訓和寒暑假綜合培訓。
學期內培訓由學校針對新教師專屬安排,寒暑假培訓納入教師全員培訓體系。兩種培訓疊加進行,呈現綜合性特點,高精準因材施訓。
一是分層展示、認定分級。學校確立了教師教學能力評價制度,將新教師作為重點對象。新教師正式上課一個半月后,要上展示課,分教研室展示、二級學院展示和學校展示三個層次。前兩個層次組織方便,做到全員展示,增加頻次;其間,教研室、二級學院和校教學督導多次聽、評、指導,形成新教師執教能力認定分級。校級展示課帶有篩選性,突出示范性展示,輔之以新教師座談、培訓總結等形式,總結經驗,積累推廣。
二是以老帶青、分類補強。學校有成形的以老帶新制度。根據新教師教學能力認定分級,綜合考慮教師的基礎、水準、潛力等因素,分類選配指導教師或團隊,以精準“帶新”組合針對性補強。
三是平臺選粹、自助補強。學校在寒暑假開展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全體教師培訓。分散培訓主要促提專項業務能力,采取沙龍、工作坊的多平臺方式。常設平臺有課堂教學改革沙龍、混合式教學沙龍、課程思政教學沙龍、對分課堂工作坊、青年教師教學比賽沙龍、教學創新大賽沙龍、教改項目申報工作坊、校企合作、實踐教學等多個類別,內容涵蓋課堂教學、教學管理、教學改革、實踐教學、教學科研等多個方面。新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業務能力和興趣實際自主選擇,強化優勢,補足弱項。
“‘分層展示、認定分級’是對教師能力潛力的精準研判,‘以老帶青、分類補強’是基于認定分級提升‘帶新’效率的精準施策,‘平臺選粹、自助補強’是新教師自主發展的精準選擇。同時,通過這些持續培訓,教師的教學常規能力得到鞏固,走向熟練。這種熟練不是教學規范的簡單重復,而是融合了先進的教法和老教師的經驗,是在鞏固基礎上的完善與豐富,學校名之為‘成長型熟練’,很有效果?!比胄赡昃瞳@得省級教學大賽一等獎的教師王楠如此評價道。
高強度賽訓:“團隊賽馬”助新教師錘煉風格
課堂上游刃有余,講解“放得開、收得住”,充分發揮優勢、發掘潛能,形成教學風格,這是教師職業的發展方向。高效登頂無捷徑——高強度的“團隊賽馬”機制應運而生。
2015年,青島濱海學院決定以省級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為渠道,推行青年教師講課“賽馬”制度,執行一線海選、校級比賽、舉薦省賽三級程序。學校采用“三層團隊疊加融合”的培訓模式,優選新教師組建參賽隊伍。一是專業提升團隊。以教研室為載體,以教研室課程資源嵌入為主要功能,重點彌補青年教師知識體系上的不足。二是融合提升團隊。以二級學院為單位,以融合全院資源為手段,瞄準“創新性、高階性、挑戰度”等“金課”標準,致力尋求課堂教學突破。三是“尋峰造原”團隊,屬于學校層面。由學校教師發展中心組織,以教學質量督導和教學指導委員會為指導主力,落實兩個功能:整合全校優勢資源,培養、推薦省賽人員,打造講課能力“高峰”樣本;依據樣本提升整體執教力,重塑執教水平“高原”,確定教師培養新起點。團隊有兩條培養路徑:課程特色相近者,以實力為根本,全面補齊不足;特點差異較大者,優先凸顯特色,漸進補強實力。
教師教學比賽要求海量備課和教學創新,標準高,要求嚴,競爭激烈,有時賽程需半年甚至更長。在高強度賽訓中,“三層團隊”助力和指導新教師持續研究“金課”、準備“金課”、上好“金課”,讓新教師時刻保持“要創新更要特色”的思考和追求,吸納資源,自我挖潛,激發出巨大的能量,賽出水平,錘煉特色,為形成風格夯實了基礎。
“全鏈條培訓”的實踐再認知
高標準初訓讓新教師完成“完課”,是嚴格的教學常規訓練,讓新教師明白課堂入門“怎么做”,高效緩解“關注生存”的成長焦慮,快速“站上講臺”;高精準綜訓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,“成長型熟練”快速形成有效教力,讓新教師具備了一定的關注課堂情境的自覺意識,“站穩講臺”;高強度賽訓的“三層團隊”助力,有利于新教師錘煉風格,“站好講臺”。
三類培訓著眼于教師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三類成長需求,覆蓋教師成長全階段,構建教師成長全環節,環環相扣,恰似閉環形的“全鏈條”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近5年,學校組織培訓各類新教師400余人,新教師參加各類教學比賽600余人次,參加全國性大賽獲獎5項,參加省級教學大賽獲獎58項。先后獲評省級以上教學團隊3支,獲批省級以上教改項目50余項。
(劉志明 戰磊)
相關鏈接》》》
【中國教育報】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23-07/29/content_627329.htm?div=-1